目录
第一部分 麻醉科管理制度
一、麻醉科基本工作制度
-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眼科手术患者的舒适、安全,本院对拟手术患者实行麻醉师预审制度。麻醉师应对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病历审阅,并根据患者情况,对病人进行术前诊视,确定麻醉方式,开据术前医嘱。当病历资料不完整、麻醉风险过大、术前准备不充分时,麻醉医师有权要求眼科医生或内科医生补充病例资料,或取消手术。
- 麻醉医师可根据需要召集相关眼科医生、内科医生进行术前病历讨论,充分评估手术和麻醉中的系统风险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麻醉医师术前诊视病人后,认为患者的系统风险较大,不适宜在眼科专科医院施行麻醉手术,应及时告知眼科医生取消手术。在此情况下,眼科医生可根据患者情况建议患者放弃手术治疗,或建议患者转诊综合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 确定麻醉方式后,麻醉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 麻醉前,麻醉师应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 麻醉医师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认真记录在手术实施中的麻醉经过及处理措施。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共同研究,妥善处理,并详细记录。麻醉期间如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意外,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和医院医务部门报告,积极组织会诊及抢救。
- 手术结束,麻醉终止,麻醉医师应清晰、完整填写《麻醉记录单》的各项内容,待病情稳定后作出离室决定,并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共同将病人送回病房,共同向病房值班人员交待术中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
- 术后48小时内应随访病人,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作相应处理,追踪观察,直至病情稳定。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和医院医务部门汇报。
二、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
- 施行麻醉的医师应向麻醉恢复室医师、护士交接下列内容:
- 麻醉方法,手术名称;
- 麻醉药、肌松药、血管活性药等术中用药情况:术中出血量、尿量、补液量、输血量等情况。
- 术中病情变化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防范措施。
- 建议麻醉及术后即时医嘱
- 病人进入麻醉恢复室后,麻醉恢复室医师应即可观察和实施各项检测并记录,与施行麻醉医师共同工作,在病人出、入恢复室时的状态进行评估(主要针对清醒度、循环、呼吸、肌力、肤色),视病情记录检测内容。
- 病情发生变化或不稳定时,须及时处理并记录。如遇病人病情发生重大变化,在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应立即通知施行麻醉的医师或科主任共同处理。
- 恢复室医生应严格掌握病人回病房标准,护送符合标准病人返回病房,与病房医护人员进行床头交接。
- 所有全麻醉手术的病患,或者局麻手术过程中出现危及病人安全的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处理的病患,均可进入恢复室。
- 符合以下情况者需进入恢复室观察:
- 全身麻醉后清醒不完全,自主呼吸恢复,气管导管已拔除,但呼吸频率和幅度仍未达到返回病房标准者。
- 局麻手术出现严重局麻药中毒或其他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危象,麻醉科医师参与治疗过程后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者。
- 镇静止痛病人手术结束时距给药时间过短,定向力或认知力仍有障碍者。
- 符合以下情况者,可以不进入恢复室观察:
- 全身麻醉后清醒完全,自主呼吸恢复,气管导管已拔除,呼吸频率和幅度达到返回病房标准者。
- 神经阻滞麻醉的病患,术中未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患者。
- 神经阻滞麻醉的病患,虽术中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但患者定向力或认知力无障碍者。
附二:麻醉恢复室出室标准
- 神志清楚,定向力恢复,平卧时抬头>5分钟。能辨认时间地点,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肌张力恢复正常,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呼吸道水肿,神经损伤、恶心呕吐等)。
- 血压、心率改变不超过术前静息值20%,且维持稳定30分钟以上,心电图正常,无明显的心律失常和ST-T改变。
- 呼吸道畅通,保护性吞咽、咳嗽反射恢复,不需要口咽或鼻咽通气道,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在12~30次/分,能自行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Paco2能保持在术前正常范围内。面罩给氧,PaO2不低于70mmHg,SPO2不低于95%。
- 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镇痛药的病人,用药后观察30分钟以上。
- 根据Aldrete评分活动度、呼吸、循环、意识和血氧饱和度5方面评分,≥9分者。
附三:恢复室出室的改良Aldrete评分
标准依据:Aldrete JA:J Clin Anesth 1995:7:89-91。
备注:本院不开展儿童手术医疗服务。
- 活动度:(能够随意活动或按照指令活动。)
- 四肢均能活动: 2
- 两个肢体能活动: 1
- 四肢均不能活动: 0
- 呼吸:
- 能够深度呼吸或随意的咳嗽: 2
- 呼吸困难,呼吸较浅或呼吸受限: 1
- 无呼吸: 0
- 循环:
- 血压较麻醉前水平有±20mmHg的波动: 2
- 血压较麻醉前水平有±20-50mmHg的波动: 1
- 血压较麻醉前水平有±50mmHg的波动: 0
- 意识(无听力者除外):
- 完全清醒: 2
- 能够唤醒: 1
- 无应答: 0
- 血氧饱和度:
- 呼吸空气保持SaO2 >92% 2
- 需要吸氧气以保证SaO2 >90% 1
- 即使吸氧SaO2 <90% 0
评分≥9即可离开恢复室。
麻醉医师技术规范
麻醉科实施主治医师负责制。在临床工作中鼓励住院医师向主治医师提问和提出建议,但针对具体临床工作住院医师必须服从主治医师的领导。主治医师对自己所管理的病人全面负责。由于住院医师不服从主治医师的指挥,或擅自处理而导致的医疗差错和事故由住院医师承担全部责任。
术前访视及麻醉同意书签写规定
术前访视常规
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应尽量争取同时访视术前病人。时机不允许时也可分别对第二天手术病人常规访视。探视病人时必须仪表端庄,衣着整洁,态度和蔼。住院医师必须在访视中携带听诊器、麻醉同意书依次进行下列工作:
仔细全面阅读病历,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造影、同位素及检验科各项常规生化检查,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有一个总体了解。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
探视病人:
首先向患者行自我介绍,建立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交谈,进一步了解病情及重要过去史。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询问病史:必须包括主述、要求手术原因、现病史、过去史、手术麻醉史、外伤史、个人史、家族史、家族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
体格检查:应对与麻醉有关的各部位进行全面仔细的从头到脚的有顺序的体检。对患者进行亲切和蔼的安慰,消除其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交代术前禁食、禁水,术前用药,更衣,小便等。
与患者说明麻醉的基本过程和入室后将要进行的各种操作,术后与麻醉相关的感觉和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具体麻醉方法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手术的要求决定,而且术中可能根据病情和手术变化而改变麻醉方法。向患者解释麻醉科医师职责,鼓励病人提问并热情解答之。
向患者家属或/和患者讲述真实的病情,治疗、麻醉方案、可能的麻醉并发症、可能使用的麻醉方法。讲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优缺点、可能的价格和自费。住院医师应请家属签署麻醉同意书,讲解所列内容的含义。(详见麻醉同意书签写规定)
住院医师如对手术方案或其他外科有关问题有疑问应与外科医师讨论和询问,必要时写下病史记录。住院医师应仔细书写麻醉探视记录。根据病情开术前用药,每种药只占一行。制定麻醉计划。并应将每位病人的情况于当日下午汇报予主治医师(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手术方案、术前用药),并请示第二天的麻醉方案和特殊准备措施,主治医师应借此机会对住院医师进行教学。
主治医师必须在第二天实施麻醉前确认麻醉同意书已签字,并借此机会对住院医师进行教学。
麻醉同意书、手术同意书签写和审核的规定
任何麻醉与手术必须具备麻醉同意书和手术同意书,缺乏任何一种均不能进行麻醉与手术操作。
麻醉同意书签写程序:
临床主管医师安排好第二天的择期手术后,麻醉科医师(一般为住院医师)根据安排的手术填写麻醉同意书,到相关病房看病人,交待有关问题,签同意书(包括签名,关系和日期),并将签好的同意书放入病历。
择期手术麻醉科医师术前看病人时,如果病人和家属均不在病房或病人尚未入院,可将麻醉同意书放入病历内,并通知值班护士或管床外科医师;如果病人在,家属不在,可将麻醉同意书交与病人,嘱其家属来后仔细阅读后签字,如有疑问可打电话咨询当日值班医师,或第二天到麻醉科找有关医师咨询。一定要向病人家属交代,麻醉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手术的需要决定和改变麻醉方法和方案。
如果手术病人要求术后镇痛,需在麻醉同意书上注明;非手术病人要求镇痛,无论住院或门诊病人,均需签麻醉同意书。
麻醉同意书的审核:
麻醉科主治医师进入手术间后,再次检查麻醉同意书中所有项目,核对无误,并确认病人家属签字后才能进行麻醉。
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减少或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手术室内麻醉前准备
每日晨住院医师(住院医师指:本院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必须于7:40分准时到达手术室进行麻醉前准备工作。麻醉科医师在任何地点实施任何麻醉(包括局麻镇静监测),并在每次麻醉前按下列顺序依次完成麻醉前准备工作:
住院医师入室后首先核对病人基本情况,包括: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病房主管医师,必须确定病人身份无误。对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可经静脉滴注少量镇静药。检查病人有无将假牙、助听器、人造眼球、隐性镜片、首饰、手表等物品带入手术室,明确有无缺牙或松动牙,并做好记录。
连通各监护设备、麻醉机电源。依次接好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无创血压,必须调出心率或脉搏的声音。记录病人入室后首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数值。
复习最近一次病程记录,包括:①手术当日的体温脉博;②术前用药的执行情况及效果;③最后一次进食进饮的时间、内容和数量;④已静脉输入的液体种类和数量;⑤最近一次实验室检查结果;⑥手术及麻醉同意书的签署意见。此外,还应根据病情及手术需要,开放合适的静脉通路。
检查麻醉车内的药品及物资,插管喉镜是否电源充足。如果药品消耗后未补足,应查对补齐后方可麻醉。
检查麻醉机:检查麻醉机的气源、电源,呼吸回路有无漏气、钠石灰是否失效。设置呼吸机通气模式、呼吸频率、压力限制,设置潮气量、分钟通气量的报警界限。准备好呼吸急救管理器械(简易呼吸囊等)和检查急救药品是否齐备,以备紧急时使用。
实施所有的麻醉和镇静前必须准备麻醉机。麻醉机的准备一定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项检查。并进行麻醉呼吸机设定:
设定潮气量(如8~10ml/kg),压力限制一般先设定为15~20cmH2O,一般不应超过40 cmH2O。
设定呼吸频率(12~14次/分)。
设定吸:呼比(1:2~2.5)。
选定通气模式(容量控制)。
检查吸入麻醉药挥发罐是否有药。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设定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气道压报警上下限。
打开麻醉机电源,应有低氧压报警。打开中心氧气,低氧压报警消失。
检查O2流量表。旋钮开至最大时,O2流量应能大于10L/min,旋钮关至最小时O2流量应>0.1L/min。
检查快冲氧是否工作。检查快充氧后氧压表应回升至0.4或更高。
检查钠石灰罐。每两周常规更换钠石灰。如发现钠石灰失效(变为紫色或兰色)应及时更换;作神经外科麻醉的住院医师更应特别注意钠石灰的使用情况。
连接螺纹管和呼吸囊。
手堵螺纹管出口,将O2流量关至最小用快充O2将呼吸道压力冲至40cmH2O,此时应有连续高压报警,同时在15秒内压力应仍高于30cmH2O。放开螺纹管出口,开动呼吸机,风箱上下空打,麻醉机应有脱机报警。手堵螺纹管出口,用快充氧将呼吸囊充气,检查手控通气是否有效。
选择与病人面部相匹配的面罩,并检查面罩气垫是否充气。
对所有拟接受麻醉的病人,应开放静脉通路(原则上要求手术室护士在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并在将给药三通安在麻醉科医师座位附近,便于麻醉管理)。
全身麻醉前,应接好和打开吸引器。并准备:检查气管插管用的物品(喉镜、气管导管、牙垫、胃管、吸痰管、丝带胶布)是否齐全、合适,确证气管插管套囊不漏气。如拟行鼻插管应准备好石蜡油、棉签、特殊固定胶布和插管钳。传染病人应准备一次性气管插管包。
拟行降温麻醉应准备好鼻温和肛温探头。
检查麻醉药物、急救药品和注射器是否齐全,抽吸拟用的麻醉药物和抢救药(麻黄素、阿托品和肾上腺素)。
必要时准备动、静脉穿刺用品。
再次记录病人各生命体征。
除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严禁从动脉给任何药物。
一般应建立三条静脉通路。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的病人(如大血管手术)应另加备一条快速静脉输血通路。
常规三条静脉通路的用途为:(1)供麻醉诱导和快速输血的外周静脉;(2)供中心静脉压测定、补钾和单次给药的中心静脉;(3)供微量泵连续给药的静脉(最好也是一条中心静脉)。上述三条通路应各司其职,一般不要将它们混用。
一般而言,上述工作由住院医师在早上8:20主治医师入手术室之前完成。主治医师来后应及时向他(她)汇报病人入室后的特殊情况,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及有何不足,拟实施的麻醉计划请主治医师做指示。在上述工作和汇报均结束之后,主治医师再次确认病人身份正确、病人家属已签看了麻醉和手术同意书后,经主治医师检查并同意后方能开始麻醉。
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都必须完全掌握麻醉前准备工作常规。科室还将举行不定期检查。
麻醉管理
在认真地探视了病人并做好了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麻醉。病人的安全是麻醉科医师首要考虑的问题,麻醉事故通常与低血容量、缺氧、低血压、通气不足、气道梗阻、用药过量、误吸、准备不足、观察不细或各种危象处理不当所致,防止事故发生的重点在于防止仪器失灵和操作者的失误。下列的麻醉管理原则适用于防止麻醉操作的差错:
对所有的麻醉均适用的管理原则:
原则上必须完成上述所有准备工作并建立静脉通路后方能开始麻醉操作和给药。
麻醉药物的抽吸、使用只能由麻醉科医师或麻醉护士进行,其他任何人无权进行。药物准备完成后必须在注射器或液瓶上准确标明药物的名称和浓度(如mg/ml)。使用药物必须进行“三查三对”(抽药前、抽药后、用药前),严防错误。对使用任何药物都必须对其作用十分清楚,严禁糊涂给药。
静脉通路建立之前可以进行麻醉操作,但不能使用任何麻醉药物。麻醉药物都必须在静脉通路建立后才能使用。
整个围麻醉期至少有一名合格的麻醉科医师始终在场,严禁出现手术间内没有一名麻醉科医师的情况。
严禁麻醉科医师替代手术室护士和外科医师去做由他人全权负责的有关病人重大安全的事情,如:清点纱布等。
需要输血时由麻醉科医师开取血处方,应准确写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号、住院号(以病历中原始页黑体打印号为准)、血型(以病历中化验单为准)、血量。输血前应和巡回护士仔细检查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采血日期和交叉配血结果。
围麻醉期严密监测,对任何报警讯号要反应及时,检查报警原因并解决之,不能简单消除报警声。
严禁在病人手术结束、离开手术间以前收拾麻醉用品(如吸引器、螺纹管、面罩等)和抢救药品。
小儿基础麻醉
麻醉前详细询问禁食、禁饮的情况,确保医嘱的准确执行;不能有呼吸道感染。基础麻醉实施前,在手术间内必须准备好麻醉机、气管插管的全套器械,巡回护士准备好静脉输液。基础麻醉尽可能在手术间内施行。
麻醉后麻醉科医师不能离开病人,密切观察呼吸动度、频率、唇色、意识状态等。
给药后不必等待病人完全麻醉,只要能安静抱离家属即可,尽快进入手术间监护。
局部麻醉
若由手术操作者施行局麻,麻醉科医师可建议麻醉药浓度和剂量,对超过中毒剂量的给药要坚决制止。
局麻药中加肾上腺素,浓度1:200 000,侧支循环差的部位(如手指、足趾和阴茎)和静脉局麻禁用肾上腺素。
静脉局麻禁忌骤然放松止血带,以防局麻药中毒。
不插管全身麻醉
病人术前不能有上呼吸道感染和上呼吸道梗阻疾病。
特别需要不受干扰、准确的脉搏氧饱和度和呼吸动度监测。
充分暴露头面部,鼻饲或面罩吸氧。
静脉给药速度宜慢,给药中严密监测。
术毕病人神志清醒后(各种反射恢复或呼吸循环稳定,呼吸道通畅,脱氧后10分钟脉搏氧饱和度>95%)才能送回病房。
插管的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期应预防呕吐和返流误吸,必要时可使用镇吐药物。
麻醉诱导期间严密观察心电、血压和脉搏氧变化。无创血压应调至一分钟一次或STAT状态,插管前再次观察上述指标,以确保病人平稳渡过插管关。
气管插管不成功时,一次操作时间不能超过1-3分钟,必须换用面罩辅助呼吸。
气管插管并记录深度、管号、呼吸音、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比、气道压,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确认插管位置正确后开启呼吸机,立即确认风箱,胸廓运动和呼吸道压力正常后方可做其他事情如固定气管插管等。
病人插管后体位变动时,麻醉科医师要妥善固定病人头部和气管导管,随体位变动而变动,手术体位固定后,必须再次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已设定和监测的呼吸参数正确。
术中密切观察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气道压、潮气量、呼末CO2曲线等。气道压监测简单、直观、反应灵敏,应高度重视。
术毕吸引口腔内分泌物,酌情吸引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情况选择拔管或带管回ICU。
镇静/镇痛术
镇静/镇痛是为病人能维持足够的呼吸循环功能,并保持对语音命令和/或对身体刺激有意识反应的前提下,能耐受不舒适医疗操作的状态。
麻醉科医师实施镇静/镇痛时要和实施麻醉一样予以高度重视和采取规范化的程序和操作。
必须进行完整的与麻醉相同的镇静前探视、准备与记录。应重点解释镇静镇痛的特点和术中对镇静深度判断的方法及要求病人的合作。
镇静/镇痛的监测:Alertness(警觉),Breath(呼吸)和Circultion(循环)。临床上常用改良的OAA/S评分判断镇静深度:
Ⅰ级:正常声音呼名有正常应答反应
Ⅱ级:正常声音呼名时应答反应迟钝
Ⅲ级:正常声音呼名无应答反应,需反复大声呼名才有应答反应
Ⅳ级:反复大声呼名无应答反应,需轻拍头部才有反应
Ⅴ级:轻拍头部无应答反应,需疼痛刺激才有应答反应
镇静/镇痛的病人出手术室或出院标准
病人恢复警觉和定向能力;
生命体征平稳正常,或在可接受范围;
使用过镇静/镇痛药物的拮抗药的病人必须在用拮抗药后至少2小时;
出院病人必须要有陪伴病人回家并能正确汇报术后病情的负责的成年人;
出院病人必须要带上有关术后饮食、用药和活动,以及救援电话号码的指导书。
麻醉记录单书写
麻醉记录的意义和价值:“麻醉记录单”是手术患者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患者麻醉过程中情况的全面实时记录,可及时了解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反应,麻醉记录中记载的手术中处理(输血、输液量、治疗用药等)可为术后处理提供参考。也是以后病例回顾、科研统计乃至医疗纠纷调查的重要材料。应由参加麻醉的住院医师(进修 医师)认真、全面、准确、如实地加以填写,不得涂改和伪造。
麻醉记录单的正面
麻醉记录单的正面应包括下列三方面的项目和内容
(一)、一般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病室、床号、手术日期、住院号、临床诊断、手术名称、体格情况、精神状态、麻醉效果、合并症、麻醉前用药、手术者、麻醉者、器械护士和/或巡回护士的姓名。
(二)、麻醉和手术经过
1、麻醉方法:记录全名,如静吸复合全麻,降温麻醉。
2、麻醉用药:记录药名,剂量,时间,浓度和用药途径。
3、麻醉通气方式:记录方法名称,如来回紧闭,开放法,循环紧闭,T管装置,潮气量,频率,CMV,PEEP,CPAP。
4、插管:气管内,途径(径口、经鼻、经气管造口),麻醉方式(吸入或静脉诱导,清醒表面麻醉),方法(明视,盲探等),导管口径(F号或ID号),插管、拔管时间。
5、麻醉诱导及停药时间,手术开始及结束时间。
6、麻醉全过程呼吸、循环变化的监测记录:病情稳定时,每5分钟测一次。病情有较大变化时,应随时测定,并记录。病人离开手术室之前,上述测定和记录工作不应中止。将病人抬到推床上后应再测量和记录一次BP。对镇静/镇痛者至少每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每30分钟记录一次OAA/S评分。
7、手术主要步骤,需注明的特殊情况,如有大量失血,气胸等,须与相应时间填写。
8、记录病人体温,吸氧,呼吸管理方式及手术重要步骤。
9、术中特殊病情(如喉痉挛、寒颤、惊厥)。
10、术中意外:误吸、心搏骤停等。
11、体位:应注明体位及术中变更情况。
(三)、麻醉结束后情况
1、术终全麻苏醒情况:未醒、初醒或全醒
2、离开手术间时的情况:苏醒程度,呼吸、搬动病人于推床最后一次血压、SpO2等
3、麻醉效果
术毕转运与恢复室及ICU交班
危重病人术毕转运必须是麻醉科的主治医师和/或住院医师、外科医师和巡回护士同时参加。一般病人由巡回护士或ICU护士送回病房进行床头交班
手术结束后,再一次记录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以确保循环平稳。
检查简易呼吸器是否完好。
保护好气管插管及动、静脉通路,以防止脱出。
用血管活性药的患者,应选用充电良好的微量泵。最好能停用扩血管药。
搬床后观察动脉压,如血压降低,不能运送病人,应加快输血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使循环平稳后方可转送病人。
断开麻醉机,接简易呼吸器时必须立即检查胸部是否正常起伏。
运转患者途中由外科医师和工人在推车前方拉车,开门等,麻醉科医师在推车后方(病人头部处)保证充分通气,必要时简易呼吸器应连接氧气袋或氧气钢瓶。
运送患者途中经常观察动脉血压,病人颜色、脉搏。
为减少运送时间,应提前传唤电梯等候。
必要时应由巡回护士从恢复室推复苏床到手术室接病人,以减少搬动病人。
到达ICU在搬床前、后仔细观察血压变化并做相应处理。搬床后首先连接呼吸机,并观察患者胸廓活动及呼吸机工作状态。
搬运后无特殊情况时严禁干扰ICU护士工作,最好在一旁仔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循环。不容许将病人转到ICU床上后急急忙忙交班,待测血压后方可回手术室。
要求ICU护士首先连接经皮脉搏氧饱和度和连接压力传感器并观察血压及读数,再连接心电图导线,观察心律及心率。
根据循环情况与恢复室医师商讨适当调整血管活性药及血管扩张剂泵入量。
口头交班:
患者姓名、诊断、手术名称。
输血种类、数量、补钾情况。
静脉通路及用液情况交班。
特殊情况交待:起搏器、过敏及处理。
呼吸道压力、双肺呼吸音、神志、双侧瞳孔、心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胸腔引流情况。
术后访视
麻醉后随访记录,术中或术后发生任何与麻醉有关的问题或病情不稳定或有特殊情况者必须随访。术后2~3天,对神经,呼吸,循环,消化和泌尿系统进行逐项观察,如发现并发症,应继续随防,并记录:
神经系统:头痛,感觉异常,意识状态
呼吸系统:气管插管后并发症,呼吸系统感染
循环系统:有无术后休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等
泌尿系统:有无少尿,尿闭,血色尿或尿潴留,原因多与低血压,血型不合输血和药物损害有关,均需记录,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麻醉科内部核查内容
- 人员
- 资质
- 出勤情况
- 健康情况
- 设施情况
- 气源
- 电源
- 药品及耗材
- 设备运行情况
- 麻醉机
- 微量泵
- 监护仪
- 除颤仪
- 流程
- 医疗规范
- 医疗文书
- SOP
- 规章制度
麻醉科SOP管理
麻醉科在医院理事会、医疗学术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行政办公室领导下,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进行工作管理,建立科、院两级核查制度,建立自查和监督检查工作制度,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三个原则进行策划、实施、监管、改进,确保每一个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质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而为团队的总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
供基本安全保障。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够按照这个标准落实自己的工作。
根据医院制定的三个工作原则:
① 风险思维;
② 过程管理;
③ 五项工作:写得出、做得到、记得下、有核查、能改进。(写、做、记、查、改)
麻醉科建立以下工作制度:
- 风险思维
-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执业,遵循国家及卫生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遵照北京市及西城区卫健委规定,遵照照医院相关要求进行工作。
- 遵循麻醉科工作制度与流程,防范规避一切风险,所有手术麻醉都术前评估、术中认真管理、麻醉安全有效、术后随访总结。
3、加强专业理论及临床业务能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用精湛的医术服务于病患,用良好的医德取得病患信任,避免与病人发生医疗纠纷。
4、有风险发生时,及时积极处理,取得医院理事会、医疗学术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与上级医院的支持指导与协调。
- 过程管理
1、依照区卫健委及医院规定标准进行科室管理。
2、麻醉由麻醉执业医师担任,实行麻醉科主治医师负责制,实施授权范围内的临床麻醉、急救复苏。
3、担任麻醉的医师在术前均应访视患者,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麻醉前评估(ASA风险评估),确定麻醉方式及麻醉前医嘱;对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意外做出评估,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术前完成麻醉计划。复杂特殊的患者应在术前进行多学科参与的术前讨论或在科内进行讨论,共同制订麻醉方案。
4、麻醉医师应按规范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与说明,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和术后镇痛知情同意书,并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
5、麻醉医师按计划实施麻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遇有不能处理的困难情况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术中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
6、术毕待患者基本恢复后,护送患者回病区或麻醉恢复室,麻醉医师应逐项填写麻醉记录单,并向值班医师交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术后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修,麻醉药品应及时补充或交回。
7、术后48小时内至少随访患者一次,了解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或后遗症,并做相应处理。
8、麻醉并发症及重大事件要及时报告、登记,麻醉中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麻醉中发生的较严重并发症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科主任及医院行政管理者
9、麻醉医师应规范书写麻醉记录,麻醉记录单填写符合医院《病历书写规范》。
10、对麻醉工作质量及效率指标进行分析,如麻醉工作量、麻醉效果评定(优、良、差和无效),麻醉缺陷发生情况、麻醉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
- 五项工作
1、写得出——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明确各级医师职责,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医疗工作,实行主麻负责制,按照手术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疾病要求制定麻醉方式,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执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意识,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2、做得到——充分做好麻醉前准备,严格检查各种麻醉器械设备,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药品名称、剂量、配制日期、用法、给药途经等须经两人查对,按照规范管理好手术病人,并保证手术麻醉安全有效。
3、记得下——提高麻醉记录单的书写质量,保证麻醉记录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4、有核查——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麻醉质量控制核查工作,与时俱进,制定、修改工作制度规范,不断提高技能水平,达到卫生行政部门检查及医院要求。
5、能改进——按照麻醉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对麻醉手术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整改,对麻醉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持续改进。积极配合医院完成上级相关行政检查,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整改,达到要求。
第二部分 手术室管理制度
一、手术室医务人员行为规范
- 医务人员进入手术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工作原则,规范穿戴鞋、帽、隔离衣及口罩,严格执行手术室各类人员职责、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除参加手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内。患呼吸道感染者或皮肤有感染病灶者,原则上不可进入手术室。特殊情况必须进入手术室的,应由手术室护士长报医院医务办公室批准,并做好必要的防护工作。
- 手术室内必须保持肃静、整洁,禁止喧哗、嬉戏打闹。手术室内严禁吸咽。手术室工作人员须在指定地点就餐。手术室医护人员(包括见习、参观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期间禁止接听非工作电话。进入手术室,不得佩戴任何首饰。
- 医生在手术进行中必须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医护人员不得在手术过程中谈论与手术无关的问题。
- 有手术进行时,手术室护士不得外出。如必须外出时,需向手术室护士长请假,征得同意,安排好工作后方可离开。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帽。
- 医务人员间有相互督查、相互提醒帮助的责任,以确保手术室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符合手术室的工作要求。
- 手术室护士长有责任建立严格监督工作机制,及时发现纠正不规范的行为。对于任何不遵守手术室工作制度者,手术室负责人有权拒绝其进入手术室,要求立即纠正错误,或要求其立即离开手术室,并通知有关部门。
二、手术室见习、参观管理规范
- 手术室见习、参观手术,仅限于经过严格系统培训的相关医务人员。
- 参观手术必须经过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责任护士事先书面同意。
- 本院医务人员到手术室见习、参观,1—2人者需经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同意,3人及以上需报医务科批准。外院来参观者,必须凭医务部的签字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 见习、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必须严格遵守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接受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指导,不得任意走动及出入。不准接听电话,不准与手术医生闲聊。
- 参观者只能参观指定的手术,不得任意出入其它手术间。每台手术参观人数不得超过2人。
- 夜班手术、加班手术谢绝参观。
三、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 本院手术室设立医务人员、患者、物品、垃圾独立进出通道,人员、物品、垃圾进出手术室,必须使用相关专用通道。
- 本院手术室功能划区,包括手术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均设有隔离门窗。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室各区,必须保持各区隔离门窗的关闭。
- 手术室设休息区。医务人员饮食活动,只可在休息区进行。医护办公室及手术室各区域均不得饮食。
- 手术室工作人员在各项操作中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加强个人防护。
- 进入手术室须按要求更衣、换鞋,帽子应将头发全部遮盖,口罩遮盖口鼻,外出须更换外出衣和鞋。拖鞋做到一人一更换一消毒,消毒,刷洗晾干后备用。
- 患有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 严格控制参观手术人数,每手术间不超过二人,参观人员不得随便进入其他手术间和无菌储物间。参加污染手术的人员,术后不得参观或出入其他手术间。
- 术前按外科刷手法认真刷手,刷手刷须一用一灭菌。参加手术者,手及手臂不得有破损,指甲要短。任何人进入手术室(包括医务人员、维护人员和患者)进入手术室,不得佩戴任何首饰。
- 接送病人的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应一人一换。
- 凡进入人体组织的医疗器械必须灭菌。各种无菌物品应符合灭菌要求,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间专用柜内。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现灭现用,放置132指示卡,做好工艺、化学、生物监测,并做好登记。
- 每台手术后所用的器械、敷料等分类处置,并及时湿式清洁地面、物体表面。
- 手术室内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无尘、无污染,湿式清扫。每日物体表面及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周彻底清扫及终末消毒一次。各手术间及辅助用房应由专用拖布、抹布,标记明确,用后置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净,悬挂晾干。每月细菌培养一次(包括手、空气、物体表面等),并记录。
- 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袖带随时用清洁剂与水清洗;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晾干;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擦拭消毒。止血带应一人一针一带。
- 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粘膜接触的器具(如呼吸机、麻醉机的螺纹管、麻醉口罩、氧气湿化瓶、氧气面罩)的器具,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管道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分可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
-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无菌液体须注明开瓶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无菌持物钳干罐保存4小时,注明启用时间。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
- 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应严格执行医院«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执行。
四、手术室物品、耗材管理制度
(一)手术室的一般物品管理
- 手术室物品应放在指定位置,不得随意乱放。
- 如工作中需要借用其他手术间的物品,用后要及时归还到位。
- 手术耗材管理制度
- 手术室储备的手术耗材,要根据手术量情况保证充足,手术结束后及时补充。
- 手术耗材、药品应专人管理、定位放置。
- 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必须在有效期内。
- 手术包必须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定期检查消毒。
五、手术室药品管理制度
- 手术室设立药品柜和抢救药车,由一名护士专门负责药品管理。
- 各种药品保存一定基数。一般常用药品每周领取一次,不常用药品每月领取一次。每日检查药品柜的存药,发现过期、变色、混浊或标签模糊不清的药品及时处理,不得使用。
- 药品的使用要求:
- 坚持查对制度,做到三查七对,如为口头医嘱,护士在执行前应复述一遍,得到认可后再用药,每次核对须两人以上。
- 手术室用药要求快速、及时、准确,抢救患者是更是分秒必争,护士应熟练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与用途、剂量与用法、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等,以利于抢救配合。
- 毒、麻药品的管理:
- 手术室的毒、麻、精神药品固定基数,设置明显标志,实行严格的“五专”管理和登记制度:专人保管、专用保险柜(双人专管:一人管理钥匙、一人管理密码)、专用处方、专册登记,专用帐册管理。
- 毒、麻药品用量必须按处方限量执行,麻醉医师正确合理使用麻醉药品,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严格管理好药品,严防丢失,术毕交回空安瓿、处方及未使用的药品。
六、手术器械管理规范
- 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属于贵重、精细手术器械,必须细致管理。手术室应建立使用登记本,做好每次使用登记,责任到人。
- 显微手术器械不得与普通手术器械混放消毒。
- 使用时,不可用精细器械夹持粗厚物品或暴力使用,不可投掷或碰撞,注意保护利刃和尖端,不用时应用硅胶管套住器械前端,防止损坏。
- 术毕由手术器械护士进行首次清洁,再转送的清洁室进行二次漂洗。清洗时要注意轻拿轻放,单独摆放。保养时应用软布小心擦拭,避免尖端扭曲损坏,待擦干水后在各个轴节部位添加润滑油。摆放时,应避免碰撞,严禁受压。最后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检查无误后,放回器械盒内。双方确认签名,以防丢失。
- 器械一旦损坏或丢失,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补充,避免影响手术开展。
- 每月指派一名护士作为器械负责人,每周将对精密器械进行集中检查保养一次,保证性能良好,防止生锈。
- 当月器械责任护士与下月器械责任护士交班时应对器械的清洁度,保养度,完好度,进行交接并登记。
- 建立常用手术器械卡,准备器械时按卡片进行查对,同时检查器械性能。手术包必须标明消毒日期、品名、包包者姓名,消毒标志贴于封口处。
- 手术室一切器械未经医院办公室同意,不得外借。
七、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 无菌物品应按顺序存放于无菌室货架上或手术室柜橱内(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低于70%,距地面不小于20-25cm,距房顶不小于50cm。)
- 所有无菌包存放时应分类明确,有明确的灭菌标记,保持包装完整,包内物品数量准确。
- 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 所有无菌包存放时应有可追溯性,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有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等,高压灭菌的无菌物品有唯一的条形码标识,并粘贴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以备查证。
- 高压灭菌时, 使用包装用灭菌指示胶带封闭不少于3格,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 湿包、落地包、已拆封但未使用的无菌包均应重新包装,灭菌后方可使用。
- 无菌物品使用应遵循先进先用的原则。无菌物品使用前确认其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 每日检查物品有效期,每月对所有无菌物品随机抽样监测,监测结果登记存档。
- 一次性用品使用后,须进行消毒毁形和无害处理。
- 各种无菌物品有效期
- 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 一次性纸塑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 外购一次性物品依照各包装上注明的有效期执行。
- 已打开的无菌物品和无菌容器等只限24小时内存放手术间使用,不可放回无菌敷料间。
八、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 手术安全核查是医院的基本医疗安全制度。手术安全检查的程序适用于所有手术操作。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 手术安全核查工作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或协同进行。
- 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
- 患者身份核查: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要核对腕带信息(患者佩戴腕带,应选择与术眼同侧的手腕)。
- 医疗内容核查:包括临床诊断、手术名称、手术眼别、手术时间等。
- 术前准备核查:包括泪道冲洗记录、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知情同意书签字、检查内容完整性(A/B超、OCT、角膜内皮,眼底相,心电图、化验单等)。白内障病人核对人工晶体类型和度数。
- 缴费情况核查:包括核对手术费用、医疗押金、医疗保险情况等。
- 进入手术室前的安全核查:
- 住院患者接送时:要查对患者身份,防止接错患者。
- 术前准备护士接病人时:需对患者身份及手术眼别进行识别,在术眼一侧眉毛上方做红色标识。
- 进入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需对患者身份及手术眼别进行识别。
- 手术开始前的安全核查:
- 麻醉实施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进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的内容。
- 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 手术开始前,检查无菌包的灭菌指示剂是否合格,将灭菌合格个指示剂粘贴于手术记录单上.并保证手术器械齐全,性能良好。
- 手术中的安全核查:
- 实施深部组织手术(如眼眶手术),手术开始前,由洗手护士会同巡回护士认真清点器械、纱布、缝合针和棉片等数量,至少两遍,并有巡回护士准确登记备查。手术结束前,保留手术台上所有用物,由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再次清点台上用物,清点无误后方可结束手术,以防止物品遗留体内。
- 台上手术人员应始终保持手术器械及敷料放置有序,有条不紊。手术医生不得乱取器械。暂不用的器械物件应及时交还洗手护士,不得乱丢或堆积在手术区周围。
- 术中用药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 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前的安全核查:
- 手术医生结束手术操作后,麻醉师应对患者全身情况做详细的检查,护士核对手术器械与敷料的数目;确保患者安全无误后,方可结束手术。
- 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检查皮肤完整性,确认患者去向。
- 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 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 «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历中保存。
- 手术结束后,手术者应立即完成手术记录。
九、感染手术管理制度
- 医院实行严格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本院作为特定领域的眼科专科医院,原则上不提供感染性眼病的医疗服务。对于感染性眼病患者,原则上应建议到综合医院就医。
- 因本院內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必须在本院实行二次手术治疗的,应先完成所有无菌手术后,再作有菌手术,使用靠近垃圾通道的D手术室为专用手术室。感染手术后,手术间按感染手术处理,紫外线照射,并做好登记。
- 感染手术应使用一次性敷料。术中所用物品术后集中处理,一次性物品应放于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内,并注明为感染物品,单独放置。手术所用的器械,必须按照感染手术消毒标准严格消毒处理,应按“高压蒸汽灭菌处理–进行冲洗–酶液浸泡–冲洗-擦干打油防锈处理–打包–高压蒸汽灭菌”的顺序进行消毒处理。术后手术间地面、物体表面及空气严格按照感染手术后消毒标准进行消毒处理。
- 凡参加手术的人员离开手术室前,要做到手消毒、脱下的污染衣服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并注明“感染”字样,单独消毒送洗。刷手鞋放于指定地点单独消毒处理。
十、手术患者压疮管理制度
- 发现手术患者出现皮肤压疮,无论是院内发生还是院外带入,均需填写“压疮报告单”,属护理不良事件的还要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登记表»,并及时上报医务部。
- 医务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到手术科室进行核查,详细记录局部皮肤情况,指导皮肤护理。
- 手术科室积极采取护理措施,严格床边交接班,对有可能出现皮肤压疮的手术患者如年老体弱、消瘦、牵引、长期卧床等,要有预见性地及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并加强交接班,避免发生皮肤压疮。
- 术前做好“一评四防”。“一评”即术前认真检查评估患者皮肤;“四防”即防坠床、防压疮、防意外烧伤、防结膜炎。
- 手术体位的安置应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共同完成,骨隆突处垫软垫,以防压伤,在摩擦较大的部位垫以海绵垫、油纱或防压疮垫,以减少剪切力。
- 手术结束应检查评估皮肤情况,与病房护士仔细床旁交接,使对病人的护理得到延续
十一、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 手术室成立由护士长、2名护士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 护理质量控制组:由3-4人组成,护士长参加并负责。每月有计划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自查,填写自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护理部控制组,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 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科室护理文书质量检查。每月对出院患者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 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于每月30日以前报组长,组长负责对全科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手术室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 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考评结果作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
十二、手术室清洁卫生工作规范
- 每台手术完毕随时清除地面、墙面、手术床台面及物品上的血迹、污物,及时清理手术室无用的物品,保持地面,墙壁及室内干净整洁。
- 每周定期一次大扫除,包括清洁室内的全部设备表面、墙壁、地面、回风口后,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每周定期用95%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并记录。
- 一切清洁工作均应湿式打扫,每日每周定期消毒。每日清洁和消毒手术鞋和清洁工具。
十三、手术室设施维护、维修工作制度
手术室应每周彻底清扫消毒1次,每月做细菌培养1次(包括空气、洗过的手、消毒后的物品)。如有感染,应协同有关科室研究感染的原因,及时纠正。
每月定期做手术室空气培养,刷手培养,无菌物品表面细菌培养,高压蒸汽灭菌快消锅生物监测,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要求合格率100%.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手术室维护、维修人员(非医疗人员)进入手术室,应严格执行手术室更衣制度。维修人员只得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维修,不得任意进出。维修完毕后将维修结果进行书面记录,并告诉手术室护士。维修人员须经手术室护士长同意后方可进入手术室,必须在手术室护士的监视下进行工作,确保手术室医疗工作的安全可控。
十四、手术室的安全管理
- 手术室医务人员应熟悉手术室各种电器设备,遵守操作规程,手术结束后应拔去所有电源插头。
- 易燃物品远离火源,放于通风阴凉处。
- 接送患者注意安全,防止碰伤、摔伤。
做好手术室安全保卫工作,任何人员不得在手术室留宿。
十五、手术室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
- 感控护士工作职责
- 全面负责手术室感染监控工作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 监督检查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及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对违反操作规程或可以污染环节及时纠正,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 定期对手术室空气,手术人员的手,物品表面及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对空气尘埃粒子数,温湿度进行检测,对紫外线灯关强度进行检测,要求合格率在%100。
- 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监测结果,并将化验报告单按时间循序粘贴在登记本上,要求保存5年。凡细菌培养不合格,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直至培养合格。
- 负责将检测结果报告护士长及医院感染办公室,以利于监督。
- 手术室贵重仪器管理护士职责
- 负责所有贵重仪器的管理,做到造帐立册.帐物相符,定期清点。
- 负责建立建全使用登记制度及联系仪器检修。
- 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杜绝违章操作。
- 负责贵重仪器的清洁,定期联系厂家对仪器进行检测,维护和保养,做到每月一次。
- 负责监督护理人员将仪器保持清洁,整齐,放置有序。
- 手术室护理员工作职责
- 在手术室护士长和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
- 负责手术室卫生清洁整理,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无血迹,无污物,无积灰等现象。
- 负责手术患者的接送,做到及时,准确,安全无接错或误伤患者的情况。
- 负责隔离鞋的清洗,消毒工作。
- 协助护士完成手术人员管理和手术敷料的准备工作。
- 手术室护士长工作职责
- 在总护士长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手术室业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 负责手术室工作计划和质量监控方案的制定,实施,检查和总结。
- 负责手术室护理人员排班,科学分工,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督促检查进入手术室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格无菌技术,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预防事故,差错。
- 指导护理人员做好各种手术配合和抢救工作。
- 检查督促所属人员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定期进行空气,物品表面及工作人员手部的细菌培养,监测消毒灭菌效果,预防医院感染。
- 负责手术室管理,保持各手术间清洁,整齐,严肃和正常的工作秩序。
- 检查督促手术标本的正确留取和送检。
- 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定期进行护理跟班,护理查房和护理安全形势分析,确保护理安全。
- 负责安排新入职护士的培训,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和科研工作。
- 掌握本科室人员的思想,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提出考核,晋升,奖惩和培养使用意见。
- 负责对外联系,科室间联系和接待参观事宜。
- 手术室器械护士岗位职责
- 术前一日了解手术名称,复习手术有关解剖,手术步骤,配合要点和特殊准备,做到心中有数,熟练配合。
- 术日提前15分钟到岗,再次检查手术间物品准备是否齐全,正确,发现遗漏及时补充。
- 工作严谨,细致,责任心强,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认真核对无菌器械,敷料包的消毒日期,灭菌效果,消毒指示卡保留到手术结束,以便随时复查。
- 负责打开无菌器械包,敷料包,准备术中用物。
- 提前20分钟刷手,整理器械台,无菌物品妥善放置.检查台上器械性能是否完好,协助医生铺无菌巾。
- 术中严密注意手术进展及医生需要,做到主动,迅速,正确地传递器械及物品,及时收回用过的器械,擦拭血迹,保持手术视野区域整洁,干净,新开展手术需参加术前讨论会,以熟悉手术步骤及特殊准备。
- 手术结束后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烘干,防锈上油工作.精细器械,显微器械应按常规处理防止损坏.带管腔的器械要冲洗后用气压枪去除管腔内剩余水气.如遇感染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应按相关规定处理。
- 手术室巡回护士岗位职责
- 术前一日了解患者病情,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术中要求及特殊准备,并准备手术间物品。
- 患者入室后主动安慰患者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负责安置手术体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眼别,手术名称,询问患者是否佩带假牙,若有佩带及时取出代为保管。
- 负责为患者消毒术眼,协助器械护士及手术医生穿手术衣,协助器械护士铺无菌手术单。
- 负责协助器械护士连接各种仪器的手柄,管道,保证仪器正常使用。
- 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严格术中查对制度,术中执行口头医嘱前要复述一遍,防止用错药物。
- 保持手术间安静,有序,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负责管理参观人员,嘱其不要随意走动或进入非参观手术间。
- 树立爱伤观念,操作时动作要轻,术中要关心爱护患者,尽量满足患者要求,安抚患者,使手术顺利进行。
- 负责术后伤口包扎,护送患者回病房时认真与病房护士交接术中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
- 负责整理手术间,补充所需物品,更换手术床单,若为感染手术,按有关规定处理。
- 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换巡回护士时需与接班护士共同清点手术物品,交代病情及医嘱情况,必要时通知器械护士和手术医生。
- 若无器械护士参与手术时,需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工作。
第三部分 麻醉科标准作业流程(SOP)
- 麻醉门诊
- 病人列表:同门诊医生病人列表的形式和内容。待统一。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证件号
- 病案号
- 临床诊断
- 拟施手术
- 问诊:暂时采用模版形式。
- 现病史
- 既往病史
- 心功能
- 肺功能
- 脑血管情况
- 麻醉及手术史
- 药物过敏史
- 浏览病人门诊资料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 尿常规
- 血生化
- 术前免疫八项
- 肾功
- 肝功
- 凝血功能
- 影像检查
- 胸片
- B超
- CT
- MRI
- 动静脉血管造影
- 专科查体
- 一般情况检查
- 血压
- 心率
- 呼吸频率
- 体温
- 身高
- 体重
-
- 气道情况
- 牙齿
- 憋气实验
- 麻醉评估
- ASA分级
- 脑卒中风险
- 心脏骤停风险
- 给出麻醉科意见
- 麻醉同意书签订
- 基本信息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科别
- 病室
- 病案号
- 临床诊断
- 拟施手术
- 拟行麻醉方案
- 麻醉方法
- 局部麻醉强化
- 不插管全身麻醉
- 插管全身麻醉
- 椎管内麻醉
- 神经阻滞
- 有创操作
- 中心静脉穿刺
- 动脉穿刺
- 术后镇痛
- 术前麻醉用药
- 麻醉方法
-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 麻醉药物过敏
- 心血管意外
- 呼吸意外
- 脑血管意外
- 有创操作的损伤
- 术后恶心、呕吐
- 术后头疼、头晕
- 尿潴留
- 费用问题
- 麻醉费用
- 药物费用
- 仪器及耗材费用
- 术后镇痛治疗
- 镇痛方式
- 镇痛时间
- 医患双方签字
- 患者及家属
- 麻醉医生
- 基本信息
- 一般情况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病人列表:同门诊医生病人列表的形式和内容。待统一。
- 手术室
- 病人列表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身高
- 体重
- 科室
- 住院号
- 手术名称
- 麻醉方式
- 麻醉时间
- 麻醉医生
- 麻醉记录
- 入室时间点
- 麻醉开始时间点
- 手术开始时间点
- 术中连续记录
- 血压
- 心率
- 血氧饱和度
- 体温
- 中心静脉压
- 术中给药
- 种类
- 剂量
- 给药途径
- 外周血管内
- 中心血管内
- 输液管
- 给药方式
- 连续
- 间断
- 时间点
- 术中事件
- 临时操作
- 有创操作
- 无创操作
- 临时状况
- 手术关键步骤
- 麻醉关键步骤
- 时间点
- 临时操作
- 术中出入量
- 输入液体
- 种类
- 数量
- 出血量
- 引流量
- 输入液体
- 手术结束时间点
- 麻醉结束时间点
- 病人列表
- 术后随访
- 基本情况
- 科室
- 床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住院号
- 诊断
- 眼别
- 手术医生
- 手术名称
- 手术眼别
- 麻醉方法及用药
- 术后去处
- 病房
- ICU
- 术后特殊情况
- 镇痛泵使用情况
- 有无使用
- 效果
- 基本情况
- 恢复室
- 病人列表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科别
- 病室
- 病案号
- 临床诊断
- 拟施手术
- 拟行麻醉方案
- 麻醉方法
- 局部麻醉强化
- 不插管全身麻醉
- 插管全身麻醉
- 椎管内麻醉
- 神经阻滞
- 患者病史
- 术中特殊情况
- 恢复室记录
- 入恢复室时间点
- 术中连续记录
- 血压
- 心率
- 血氧饱和度
- 体温
- 中心静脉压
- 术中给药
- 种类
- 剂量
- 给药途径
- 外周血管内
- 中心血管内
- 输液管
- 给药方式
- 连续
- 间断
- 时间点
- 术中事件
- 临时操作
- 有创操作
- 无创操作
- 临时状况
- 手术关键步骤
- 麻醉关键步骤
- 时间点
- 临时操作
- 术中出入量
- 输入液体
- 种类
- 数量
- 出血量
- 引流量
- 输入液体
- 出恢复室时间点
- 送患者
- 特殊情况交接
- 交接单签字
- 病人列表